查看原文
其他

医改创新典型巡礼|江门:开创医养结合新模式

杨璇 广东卫生在线 2022-10-08


初春,沿着窄小乡道,穿过连片稻田和上百年历史的碉楼,来到江门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循着音乐声前往中庭,七八名耄耋长者在护士、护工的带动下做着健身操:有的坐着轮椅,有节奏地摆动双臂;有的原地踏步,把搓热的双手捂在穴位上按摩……“阿伯,多活动会更有力气哦。”护士长李蔼芬一边示范,一边柔声鼓励道。

这里是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后成立的医养融合中心,这种“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模式让长者既能享受常规的养老服务,又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江门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四、珠三角地区第一。“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双重需求,全市在医养结合工作上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江门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黄伟忠介绍。2021年6月,“两院一体”模式被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列入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

▲江门台山市端芬镇卫生院

先行先试

曾经,端芬镇敬老院由民政部门管理,卫生院由卫生健康部门管理,两院“各自为政”,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窘迫:敬老院收住的基本上是农村特困老人,缺乏医疗服务专业人才,老人若突发急病,需办理繁琐的手续才能转入隔壁卫生院急救;卫生院则有两层旧住院楼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事情在2015年1月迎来转机。端芬镇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把敬老院托管给隔壁的卫生院,打通两院之间的围墙,盘活闲置楼房,建立以卫生院为主导、养老和医疗服务并立的医养融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中心现有70张养老床位,共有51名老人入住,其中9名是原本住在敬老院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端芬镇卫生院院长许国斌介绍,镇政府每年向中心补贴8万元,用于日常运营。

51名老人过半介乎80~90岁之间,90岁以上有5名,普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甚至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疾病。护士和护工分工合作,分别提供测血压、量血糖等日常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

得益于台山市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心还与县人民医院开通转诊绿色通道。71岁的梅阿姨子女都不在身边,两年前在家中风倒地,被发现时已呼之不应,全身多处皮肤和软组织受伤,伤口渗液甚至长了蛆虫。亲戚马上送梅阿姨到台山市人民医院,病情稳定后转回端芬镇卫生院康复治疗,最终入住医养融合中心。“如果梅阿姨没在中心进行后续康复,呆在家没人照顾,别说手脚恢复灵活、伤口愈合,生命可能很快便走到尽头。”李蔼芬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江门市总结端芬镇“两院一体”的做法成效,并决定在全市乡镇地区内推广。与此同时,新会区养老中心(以下简称“养老中心”)也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城市养老的江门样本。

▲端芬镇打通卫生院和敬老院之间的围墙,实现两院一体


2014年,新会区委区政府决定投资5.07亿元,在新会区中医院葵湖院区建设以中医院医疗服务技术和管理为支撑的新型养老中心。历时五年多,养老中心于2019年建成并正式启用,接受区卫生健康局和区民政局的共同监督指导。

该养老中心大致分为医疗区和养老区,共有近千张床位,可开展医、养、康、护等服务,有丰富的文娱设施,并设置了安宁室,为放弃积极治疗的临终老人及家属送上人文关怀,还为失智老人开辟了“记忆专区”,使他们能安全、有尊严并且相对自由地活动。

目前,入住养老区需要自费,但价格相对低廉。“符合江门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 新会区中医院党委书记、养老中心法人陈小龙介绍,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曾到各家养老机构充分调研,反复测算,才最终明确各项定价。

不过,设在医疗区内、拥有107张床位的老年病区可享受基本医保报销待遇。“老年病区入住需满足严格的指征要求。”陈小龙说,养老中心会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为老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服务。


高位推动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对老人进行合理照护,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医养结合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思路。经过多年探索,江门成为该领域的先锋军。

2016年,江门市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

2017年,江门市相继印发《国家级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市长任总召集人,以分管卫生健康和民政的副市长分别任副总召集人,以23个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强化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为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明确了顶层设计。

随后,端芬镇“两院一体”探索和新会区养老中心建设逐渐提速,成效也日益显著。2020年10月,端芬镇卫生院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2021年11月,端芬镇卫生院和新会区养老中心共同入选广东省第一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的10家单位,江门养老被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医养结合探索,还出现了一批民办医养结合机构。比如新会区陈经纶医院颐逸养老中心、康怡颐养院——江门立足侨乡地位,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一步冲破医、养相对独立的体制、管理制约。

2018年,江门市政府还专门出台《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强调政府对民办企业创办医养结合机构提供资金补助,境内外资本投资举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2020年4月,江门再一次走在医养结合的前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简称《康养十三条》的《江门市推动康养服务发展若干措施》,从规划建设用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公办、民办机构都是受惠对象。

“在省卫生健康委、省老龄办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充分发挥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的担当,大力推进医养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多种不同形式的医养结合方法,全市现已形成六大工作模式。”黄伟忠介绍。

六大模式包括医疗机构受托管理运营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等。数据显示,至今江门已建成专门的医养结合机构20家、养老病床4819张,全市106家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2020年全省医养结合工作现场会在江门召开


配套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医养结合快速发展的短板。目前,国内许多医养结合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特别是医疗、护理、康复、社工等人员数量不足,流失率高,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江门对此也有准备。2019年,为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江门市卫生健康局和民政局联合,以市中心医院、市社会福利院为依托,建设医养结合人才实训基地。“市里组织的培训班规模50人左右,每次举办四五天,已经连续开办3年了。”市卫生健康局家庭发展与老龄健康科科长黄育民介绍。

“听说自己被调来医养融合中心当专职护士,一开始不太乐意。”李蔼芬坦言,相比于卫生院的工作,在中心更忙更累,而且还要给老年人洗澡、掏大便等,心里难免有落差。后来,她被送至台山市人民医院培训护理知识,又带队到深圳、佛山市养老机构学习,技术和理念有了较大提升。回来后,看着负责的老人一步步康复,她的想法变了,“琐事虽多,但照顾老人的工作很有意义。”

除了对既有人才开展培训,江门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工作,在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和江门中医药学校开设中医康复保健、护理(老年护理方向)、老年保健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同时,支持江门市护理学会成立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依托江门市中心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了30名老年专科护士;牵头成立了五邑地区老年护理联盟,至今已举办9期交流会。

显然,江门着眼未来,正谋求探索建立一个涵盖职业教育、培训考核等多领域的一体化、全链条的人才管理机制。

医养结合同样面临着“难”和“贵”等问题,江门通过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解决“难”的问题,“贵”的问题则交给医保和商业保险——前文提到的《康养十三条》专门提出,探索政府主导、多方筹资、企业承保、自愿参保的保险模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医养保险产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基于此,市卫生健康局、民政局、医保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五部门在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江门市医养结合商业补充保险“邑康保”,并于2021年10月上线。

根据要求,参保人每年只需支付150元,即可享受“邑康保”一年的保障。该保险不仅紧密衔接基本医保,最高保障250万元,还可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每月400元的照护补贴。“江门市各级政府出资945万元,帮助全市户籍60岁及以上的特困老人参保‘邑康保’三年。”黄伟忠介绍。

居家医养

受限于床位数、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江门还有一批老人居家养老。

江门市立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推进家庭病床建设,为签约老人提供全科医疗、康复和护理指导、周期性体检、心理辅导等医疗服务,并且可享受80%~90%的医保报销比例,不仅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还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确叔家住蓬江区杜阮镇亭园坑尾村,年过七旬,因为痛风、肺气肿等疾病,三年前已不方便下床,最近还把脚给弄伤了,雪上加霜。幸运的是,他签约了家庭病床,镇卫生院家庭病床团队每周上门为他诊疗、护理。得益于此,确叔的脚伤渐渐好转,慢性病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

2016年,江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特点,为签约长者提供慢性病长处方、预约时段优先就诊、绿色转诊通道等服务。

“各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可发挥自身所长,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工或义工等人员,通过技术叠加,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黄伟忠举例说,杜阮镇卫生院组织义工帮签约老人开展家居清洁,仓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则为签约老人提供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服务。

截至2022年2月,全市已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743个,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33.14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5.97%,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在家庭医生签约的支撑下,散居在广大农村的特困老人的医养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

▲新会区养老中心


2020年,端芬镇再次率先探索,由镇卫生院与镇政府、村委会、特困老人签订四方协议,对特困老人的健康情况进行摸底、建档、监测,使老人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团队每月开展上门或电话随访,若发现急需治疗的老人,便送入医院治疗并提供陪护,住院期间产生的治疗和护理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全额支付。在家庭医生的一次随访中,特困老人伍婆婆被发现右股骨骨折,被及时送入镇卫生院施行手术,现在又能走动了。

如今这一工作模式也在江门全市推广,仅在台山市端芬、四九、都斛、北陡等4个镇就有953名特困老人签了约。

“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医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文表示,“养老关乎每一个人的未来,我们将继续用心前行。”




编者按
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改办指导,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主办的2021年“持续推进医改 建设健康广东”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推选结果正式揭晓。获奖者既有取得新突破的广州、深圳、茂名等老典型,也有近来获国家肯定的河源等新秀。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典型推选有五大特点:一是导向性,符合深化医改有关方针政策,路径清晰,成效显著;二是创新性,入选案例的改革角度、思路、举措、模式在广东乃至全国有创新和突破;三是普惠性,改革举措落地有序,群众获益良多,影响范围广泛;四是普适性,各项举措内涵丰富、操作性强,可在其他地区推广;五是代表性,入选案例覆盖深化医改五项基本制度建设,涉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医养结合等时代热点,兼顾地域特色。
推选前后,本社多次组织报道组深入调研,梳理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呈现各地改革者的担当作为,以期发挥创新典型的正向激励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时期医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欢迎订阅2022年《人之初》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指导 | 广东省医改办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
记者 | 杨璇
编辑 | 宋炳军 凌罗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